傳說中的金九銀十,雖然沒有迎來建材裝飾行業應有的熱度,卻有兩場行業盛會如期而至。從全國人造板工業研討會到世界人造板大會,似乎正在高調喚起市場對這一傳統產業的關注。
大概是6年前的這個時候,也是在一次全國人造板會議上,記者感受到了金融危機給人造板行業帶來的寒意。從那時起,轉型就已經被提上日程。
如今6年過去了,人造板行業是否轉型了?轉了多少度?轉得成功不成功?對于這些問題似乎很難有確定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6年前那場金融危機所暴露的人造板行業諸多問題仍然還頑固地存在著,包括結構失衡、品質低端、科技含量低等。遺憾的是,與此同時,還增添了一些新問題。
記者曾經采訪報道過,某地人造板產業發達而帶動周邊小農戶進行國際森林認證,但這個典型的后續影響實際上并沒有想象得那么如意。因為出口萎縮,對認證木材需求減少,導致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認證熱度一下子又降為冰點;在廣西,各生產企業特別是國有林場的人造板庫存壓力前所未有,甚至要租倉庫來存放庫存;就在離廣西并不算遠的江西,面臨的卻是原料不足導致的生產不足,原料吃不飽而不得已停產半停產。
這些結構性的問題,資源配置的問題,正在深深困擾著整個行業。
我們的木材利用率已經接近100%,處于領先水平,但是這種百分百的利用是否就是價值最大化的利用?為什么我們100%全利用所創造的價值還不如發達國家50%所創造的價值高?我國的人造板產量早就已經是世界第一,有人認為不應該再繼續擴張了,可為什么高檔次高質量的板材仍然是一板難求?前不久國家質檢總局抽檢了5省市的人造板合格率只有70%,意味著每10立方米板材就有3立方米是不合格的,如果能夠按照此比率推算,那全國近3億立方米的人造板中就有9000萬立方米是不合格產品。這些產品流向哪里了,生產這些不合格產品的企業是否還在繼續將錯誤進行到底……
很多問題,專家分析得很深刻,企業老板說起來也滔滔不絕,可為什么轉型如此艱難?
說到底,這6年來人造板行業正處于一種“溫水煮蛙”的狀態。市場尚未徹底崩盤,企業也沒有全部破產,特別是在整個經濟下滑的背景下,即便轉型成功的企業也很難復制過去的高增長,而在降質壓價的市場競爭中,沒轉型的企業卻總是能獲得輾轉空間。一種對于轉型陣痛的畏懼和本能的排斥,使企業轉型的步伐走得艱難、徘徊、被動、無力。
很多人開始懷疑這個行業,甚至唱衰這個行業,但仍然有包括記者在內的更多人,仍然因為人造板的可持續性、居家生活必備的旺盛需求性,讓我們仍堅信這個傳統產業還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關鍵在于如何去挖掘和釋放。
人造板行業必須認識到轉型已經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坎兒,越早轉越主動,競爭力越強。必須主動積極地跳出表面安逸的溫水,才能找到產業升級的活水。(中國林業新聞網報導)
|